冷加工可以提供混凝土泵管的强度和渗透性

混凝土泵管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非磁性的(渗透率1.02)。但是冷加工可以提高强度和渗透性。铁素体和马氏体耐热钢的磁导率为600-1100,弥散硬化耐热钢的磁导率低于100。这四种高合金耐热钢的焊接性因其金相组织而异。马氏体耐热钢的焊接性主要因高硬化能力而恶化。泵管在铁素体耐热钢的焊接过程中,由于没有同构转变,在再结晶区晶粒长大,接头的韧性降低。奥氏体耐热钢焊接的主要问题是热裂纹倾向高。然而,弥散硬化耐热钢的焊接特性与弥散过程中的强化机制有关。马氏体耐热钢基本上是一种铁铬碳合金。通常钒(铬)在11%~18%的范围内。为了提高其热强度,加入了钼、钒等合金元素。这些钢在几乎所有实际冷却条件下都转变成具有马氏体结构的马氏体耐热钢。由于它们含有足够量的铬,当从820以上冷却时,它们有空淬的趋势,而从960以上淬火可达到* * *。对于高铬耐热钢,铬含量对钢的焊接行为有明显的影响。当氧(铬)从11%增加到17%时,钢的硬化特性将发生很大变化。当钢的w(C)约为0.08%时,12%铬钢的焊接热影响区为全马氏体组织。然而,在15%铬钢中,铬具有稳定铁素体的功能,这可以防止它完全转变成奥氏体,而其余部分没有转变成铁素体。这样,快速冷却的热影响区的一部分转变成马氏体,其余部分是铁素体。马氏体组织中软铁素体的存在降低了钢的硬度和裂纹倾向。马氏体高铬钢可以在退火、淬火、应力消除处理或回火状态下焊接。当(c)超过0.15%时,热影响区的硬度急剧增加,冷裂纹敏感性增加,韧性降低。由于混凝土泵管的导热系数较低,热影响区的温度梯度较陡,组织转变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可能导致较高的内应力,从而进一步改善冷裂倾向。马氏体耐热钢焊接接头在焊后状态下的工作能力取决于热影响区的综合机械性能,包括硬度和韧性之间的适当匹配。

然而,实现这一点往往相当困难。因此,为了保证马氏体耐热钢焊接接头的可靠性,通常需要进行焊后热处理。铁素体高合金耐热钢是一组低碳高铬铁铬碳合金。为了防止加热过程中奥氏体的形成,可以在钢中加入铁素体稳定元素,如A1、Nb、Mo和T。普通铁素体耐热钢的过热区有晶粒长大的趋势,使接头的韧性和塑性急剧下降。为了改善其可焊性,在降低碳含量的同时加入少量的铝,以防止奥氏体的形成和高温区晶粒的过度生长。然而,为了获得具有较高塑性的接头,焊接后仍需要退火处理。在一些铁素体高铬耐热钢中,在高于820的温度下可能会形成少量奥氏体。当从高温冷却时,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导致轻微硬化。由于混凝土泵管中只有一部分马氏体,其余为软铁素体,因此可以承受马氏体相变应力。马氏体主要形成于铁素体的晶界,这可能对接头的塑性起不利作用。对于这些铁素体铬钢,焊接后应在760~820进行退火。奥氏体耐热钢和奥氏体不锈钢具有基本相同的焊接特性。一般来说,这种钢比低合金、中合金和高合金马氏体和铁素体耐热钢具有更好的可焊性,因为它具有更高的塑性和韧性以及非淬透性。中的主要问题

(1)铁素体含量控制。奥氏体耐热钢焊缝金属中铁素体含量与抗热裂性、相脆性和热强度有关。为了提高抗热裂性,要求焊缝金属含有一定量的铁素体,但考虑到防止相脆化和热强度,铁素体含量越低越好。从焊接冶金和焊接工艺两个方面正确合理地解决这一矛盾是奥氏体耐热钢焊接的核心技术。相脆性。铬镍奥氏体钢和焊缝金属在高温连续加热过程中会发生相脆化。相析出温度范围为650 ~ 850,相析出对700 ~ 800Cr18Ni 8钢和800 ~ 850Cr25Ni 20钢的敏感性。当Cr25Ni20钢加热到800以下时,相的析出速度要慢得多,在900以上相不再析出。在Crl8Ni8钢中,当温度超过850时,相不再沉淀。与轧制材料不同,焊缝金属在奥氏体结构中总是含有一定量的铁素体。在高温加热过程中,铁素体逐渐转变为相。随着转变温度的升高,相趋于球化。相也可以直接从奥氏体中沉淀出来,或者在奥氏体晶体中以魏氏组织的形式沉淀出来。虽然普通低合金钢的强度在一定温度下降低,但其塑性韧性却急剧下降。这种钢不能用于低温结构。然而,在相应的低温条件下,低温钢仍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脆性断裂能力,可以保证结构的安全使用。低温钢主要用于低温工作的容器、管道和结构,如石油化工设备(化肥、乙烯、煤液化、液化石油气等)。)、制冷设备、食品工业和液化气储存设备等。

cache
Processed in 0.015131 Seco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