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机器中,齿轮、轴和活塞销等许多零件都是在动态负载和摩擦条件下工作的。它们的性能不仅要求齿和轴颈具有坚硬耐磨的表面,而且要求铁芯具有足够的强度和韧性来传递大扭矩并承受相当大的冲击载荷,即要求零件“表面坚硬,内部坚硬”。显然,采用普通的热处理工艺很难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因此,泵管制造商在其生产中广泛使用表面热处理。所谓表面热处理是指仅在零件表面进行热处理以改变其微观结构、化学热处理和表面化学成分和性质的过程。它可分为表面淬火和化学热处理。表面硬化是一种局部热处理方法,不会改变钢表面的化学成分,但会改变表面结构。它通过快速加热使钢的表面层奥氏体化,并在热量完全传递到中心之前立即淬火和冷却它,从而在表面层上获得坚硬和耐磨的马氏体结构,同时核心部分仍然保持具有良好塑性和韧性的原始退火、正火或淬火和回火结构。根据加热方式的不同,表面淬火可分为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火焰加热表面淬火、电解液加热表面淬火、激光加热表面淬火和电子束加热表面淬火。
感应加热主要基于电磁感应、趋肤效应和热传导。当具有特定频率的交流电被引入感应线圈时,在感应线圈中和感应线圈周围产生具有与电流相同频率的交变磁场。当工件被放置在感应线圈中时,在工件中产生具有相同频率和相反方向的感应电流。该电流在工件中形成回路,并成为“涡流”。工件横截面上的涡流分布不均匀,表面密度大,中心几乎为零。这种现象被称为“趋肤效应”。由于钢本身具有电阻,集中在工件表面的涡流可以迅速将表面加热到淬火温度,而铁芯温度仍接近室温,从而达到表面淬火后立即喷水快速冷却的目的。感应加热时硬化层的深度主要取决于电流频率。因为感应加热器的电流频率越高,感应涡流的趋肤效应越强,所以频率越高,硬化层深度越浅。生产中常用的感应加热方法。化学热处理是指将工件在某种活性介质中加热,使某些元素渗入工件表层,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结构,从而改善表层性能的热处理过程。与其他热处理相比,它的特征不仅在于结构变化,而且在于表面层的化学成分变化。化学热处理有很多种,通常以渗透元素命名。不同的渗透元件在工件表面具有不同的性质。例如,渗碳、氮化和碳氮共渗可以提高工件表层的硬度和耐磨性。渗铬、渗铝和渗硅主要是为了获得一些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如抗氧化性、耐高温性、耐酸性等)。)在工件表面上。